好产品+用户思维=穿越周期的终极答案
2025-04-03 15:59:17
基于商业目的的传播才是最好的传播
严懿认为,品牌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对自己一贯价值的坚持”。这种坚持并非固守传统,而是基于商业目标的理性选择。严懿直言:“基于商业目的的传播才是最好的传播。”品牌的每一次发声、每一轮营销,都应服务于清晰的商业目标,而非盲目追逐流量。
这一观点直击行业痛点。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今天,许多品牌陷入“数据焦虑”,试图通过短期爆款或低价策略换取增长,却忽视了用户真实需求和品牌价值传递。严懿提醒,真正的品牌价值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例如产品功能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等。某品牌在小红书平台上敏锐捕捉到很多女性用户小腿浮肿症状的困扰,快速将用户洞察转化为产品创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内功”是严懿反复提及的核心概念。她将内功拆解为两个维度:一是“心态层面的自我比较”,即企业不盲目对标外界,而是关注自身进步;二是“高质量发展的理性规划”,即通过多维评价体系衡量增长的健康性。
严懿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提出中国品牌正处于“崛起的大好时机”。在外资品牌因本土化不足而显露颓势的当下,中国品牌更需稳扎稳打,避免因追求规模扩张牺牲利润或复购率。她举例称,降价带来的销售额增长可能掩盖产品力不足的隐患,而真正的健康增长应基于市场反馈与用户价值。例如,小米通过“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的产品设计,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忠诚度,这正是内功修炼的典范。
此外,严懿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企业需跳出单一数据增长框架,关注用户口碑、产品创新力、供应链效率等隐性指标。这种转变要求品牌从“流量思维”转向“用户思维”,将资源投入真正能创造长期价值的领域。
格局决定品牌使命与终局思维
近日严懿授聘2025金旗奖评委。她以“中国成分”和“非遗”品牌为例,指出这类品牌天生具备差异化基因,但其成功仍需依托清晰的战略目标。例如,某非遗品牌若仅将传统工艺作为营销噱头,而忽视现代用户的使用场景,便难以实现真正突破。相反,若品牌能基于文化内核开发符合当代需求的产品,并借助社交媒体扩大声量,便能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势能。
前瞻性则体现在对市场趋势的预判能力。严懿提到奶茶行业“红薯与板栗”的案例:品牌通过社交媒体洞察消费者季节性偏好,提前布局供应链,最终借势“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热潮实现爆发式增长。这种“趋势驱动产品”的模式,要求品牌建立高效的数据分析体系,并与供应链深度协同。
经过几年的发展,bbk!明堂目前已成长为小红书最大的整合营销服务商。严懿认为,小红书所倡导的“IDEA方法论”(Insight、Define、Expand、Advocate)正是长期主义理念的体现。该方法论强调从真实用户洞察出发,通过精准定义目标人群、持续扩散影响力,最终培育品牌忠实用户。
严懿以小红书营销为例,说明数据洞察如何驱动品牌策略。例如,通过分析用户对“美白面霜”的搜索行为,品牌可优化产品定位,甚至调整研发方向。这种“用户需求-产品迭代-传播放大”的闭环,正是IDEA方法论的核心价值。
与此同时,严懿提醒品牌警惕“昙花一现”的陷阱。她指出,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互联网时代,劣质产品即便通过营销短暂出圈,也会因口碑反噬迅速消亡。因此,品牌必须回归本质——“好产品才有未来”。
供应商要与品牌“背靠背成长”
品牌的“温度”是严懿关注的另一重点。她认为,温度并非虚无的概念,而是通过产品和服务解决用户实际问题后的自然结果。例如,某化妆品品牌通过回收空瓶支持乡村教育,虽未高调宣传,却体现了品牌的社会责任感。
严懿将社会责任分为两个层次:基础层是“不伤害他人价值并提供正向帮助”,进阶层则是主动追求社会价值。她特别强调,品牌需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选择责任边界。初创企业若挣扎于生存线,首要任务是“养活团队、供应链”,而非盲目追求公益;而成熟品牌则需承担更多行业引领责任,例如推动环保或技术创新。
访谈中,严懿也回顾了bbk!明堂多年前打造的经典案例——“去日本买个马桶盖”。2015年,团队抓住吴晓波文章引发的舆论热点,说服松下将季度预算All in社交媒体种草,最终助推其从行业第三逆袭为TO C市场标杆。这一案例的成功,既得益于对趋势的敏锐判断(天时),也离不开与客户的深度信任(人和)。
严懿认为,品牌与供应商的“背靠背关系”是长期合作的关键。明堂在小红书赛道的崛起,同样源于早期押注平台红利,并通过“提拔年轻人”“鼓励创新”等机制保持团队活力。这种“自上而下的态度引领”与“自下而上的创新赋能”,构成了企业持续增长的双引擎。
严懿坚信,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变化的只是方法与工具。无论是品牌价值的坚守、内功的修炼,还是社会责任的践行,最终都需回归“创造真实价值”这一原点。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有坚持长期主义,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品牌方能穿越周期,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